時間:2018-12-10 11:21來源:每點新防務(wù) 作者:中國直升機網(wǎng)
|
中國購買米-26無法治本
![]()
其實俄羅斯方面的態(tài)度可以理解。以俄羅斯和中國多年大宗軍火交易的過程中,早就練成了一條熟練的“操作流程”。這個“操作流程”對向中國不論是單純出售成品、還是附加技術(shù)轉(zhuǎn)讓,都是在不斷的根據(jù)國際形勢和己方利益來對項目的進展進行控制。就像在S-400項目上的反復(fù)拖延和蘇-35項目的迅速交貨,就形成了鮮明對比。而在中俄重型直升機項目上,俄羅斯又開始了這個熟悉的“套路”,反正目前世界上技術(shù)成熟、又向中國開放銷售的重型直升機只有俄羅斯的米-26和小一些的米-171了。美國的CH-53雖然好,但是中國卻買不到,這就導(dǎo)致俄羅斯明面上在與中國進行“新型重型直升機”項目的合作;另一方面卻通過不同渠道在說服中國大量購買米-26來迅速彌補短板、形成戰(zhàn)斗力。
![]()
米-26雖然以最大56噸的起飛重量力壓美國CH-53系列,成為世界上現(xiàn)役重型直升機的“老大”;又可以充分滿足中國在平時救災(zāi)、基建和高原吊運重型武器裝備使用的需求?墒沁@種“國之重器”中國一直沒有將之賦予他人掌控的慣例,所以自行研制就成了中國唯一選擇。現(xiàn)階段選擇與俄羅斯合作,就是看中其在重型直升機的研制經(jīng)驗豐富,需要仰仗其經(jīng)驗少走彎路,迅速完成重型直升機的國產(chǎn)化,甚至初期無需硬性要求100%全國產(chǎn)。但是俄羅斯一來需要借中國“急需”的時候來多賣出米-26;二又想在合作中撈取更多、更大的利益。所以導(dǎo)致中俄這個合作研制“重型直升機”項目多年來進展遲緩。
![]()
但是無論如何中國是不可能再大量采購米-26了,即便米-26可以短期對中國的需求進行滿足,但是從長期看是“弊”大于“利”的。米-26雖然裝備了兩臺功率達到1.14萬馬力的渦軸發(fā)動機,擁有高達1.2萬升的油箱,可是這貨有著蘇俄裝備一貫的“傻大黑粗”傳統(tǒng):兩臺超大功率渦軸發(fā)動機耗油量異常的高,能達到每小時2.5噸的消耗,也就是3000公升左右!而耗油量的巨大,也就導(dǎo)致其運營成本也在節(jié)節(jié)攀升。據(jù)說在汶川救災(zāi)時的兩架米-26,在吊裝挖掘機飛行5公里距離時,一次往返25分鐘,當(dāng)時油價大概每噸7000元人民幣,這一趟的花費就高達3萬元!另外在2010年云南新聞報道,當(dāng)年初因為使用米-26進行云南大理蒼山滅火,2.3噸的油料只夠它大概1小時的飛行,每小時飛行總費用就達到了13萬元人民幣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