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23-06-20 16:38來源:中國航空網(wǎng) 作者:航空
|
現(xiàn)代人面對海灘更能感受自己精神的那種躍動。在城市里案牘勞形,日升日落的強烈對比下,海灘一點點向人們展示出它的非凡魅力。它是一種尋找自由的可能,一種回到天水之間的快樂。在沙灘上,人們可以赤著腳奔跑,自由無拘,大人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沙子的樂趣,可以建造城堡,或把自己埋在海沙之中——唯有這樣做過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把自己“冰鎮(zhèn)”起來。 在海灘上,人們暫時撇下日常的束縛,無愧色地“輕裝上陣”;陽光重新定義了人們的審美,那些曬出的古銅、小麥膚色也增加了健康的意味。不同年齡、階層與文化的群體都共享著同一片海,不被他們的世俗身份所“支配”。正如法國的社會學(xué)家考夫曼(Jean Claude Kaufmann)所說,“在海灘上,每個人都做自己想做的事”。 02.在海南 再塑自由生活的想象 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,旅行從來不是漫無目的的遷徙,旅行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,是跨越山海,在回首處找到自己。 曾幾何時,人們熱烈地迷戀著麗江,好像回到了精神的原鄉(xiāng);或是衷情于去西藏找尋虔誠的真諦,盡管不見得人人都是“信徒”,但依然能在這里感受到某種靈魂的洗禮;或是趕潮流去亞布力、長白山、崇禮滑雪,在冰雪的競技場里感受速度與激情。 相比于麗江的詩意深居、西藏的精神高仰,作為一個自家門口的熱帶風(fēng)情海島、中國的第二大島嶼、一個全部由海岸線包裹著的自由之島,海南則代表了另一種想象認同。
在三亞的海邊,無論是大人或孩子都喜歡縱情戲水 就如同友情與愛情一樣,當(dāng)人們捫心自問“為什么會喜歡上對方”時,一個庸常的答案是,因為對方很好、很親和,或者很美。但是事實絕非如此,恰恰相反,是人們內(nèi)心需要的反向投射。換句話說,如果喜歡一個人,人們總是會在對方身上驚奇地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最渴望的那些品質(zhì)。 在北緯18°10′附近的海南,一切都和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所見的景觀不一樣。椰林樹影、陽光大海,走在海口的街頭,一句獨特的“jia茶咯”就會迅速拉近彼此的距離。傳說中的媽祖在護衛(wèi)著島上的生靈,古老的黎族人民在此繁衍生息,他們身上的紋飾和黎錦的圖案也在講述著一個個蒼老的故事。 這種與既定的、日常生活產(chǎn)生的巨大反差,滿足了人們對于短暫逃離的渴望。人們從故鄉(xiāng)來到他鄉(xiāng),從北方來到南方,從城市來到海邊,試圖用另一個視角去觀察、打量、審視那些本來的生活。
沖浪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到海南旅行的原因 對于生活在“鋼鐵森林”中的人們來說,持續(xù)地生活在固定的社會關(guān)系里,不論天性是否受到了壓抑,海南無疑都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出口。在海南最負盛名的萬寧日月灣,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看海沖浪。當(dāng)沖浪板踩在腳下,他們再次變成驚濤之中的弄潮兒,體會水泥地和格子間中無法展開的無拘冒險。 對于生活在北緯48°-55° 的東北人來說,海南長久以無可辯駁的姿態(tài)詮釋著“何為南國風(fēng)情”。它是一個真正的四季皆夏的海島,有著免于穿秋褲的自由,一切都那么不同。尤其在秋冬時節(jié),人們越發(fā)向往這塊溫柔的土地,就如同南方人對雪的迷戀一樣。 在自由如風(fēng)的海南島上,人們“看見”一個自由無拘的自己,神情氣色都與往常不同;在孤懸海上的海南島上,作為大海的孩子,短暫忘卻所有的煩惱;在海南,這就是一次精神回歸,因為對于生活的想象在潛意識里被召喚。
天涯海角的地理位置,讓海南成了“遠方”的天然意象 這不是對海南的無理由吹捧和贊美,也無需美化旅行的意義。早晚有一天,人們都注定要回到熟悉的生活里,但一段差異化的海島時光會成為生活能量的來源和補充。如果生活需要恢復(fù)一點元氣,那么它不一定必須通過閉關(guān)打坐獲得某種領(lǐng)悟,而是可以把自己拋向別處。 人不是生活在微信里的端莊頭像,同樣也不是安置在辦公室座位上的碳基生命,人們需要不斷體驗、試錯,更換身后的“背景”,才能在生活的幕布下找到自己的真正相貌,這可能也是旅行的意義之一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