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5-09-22 15:28來源:科技日報 作者:樊藩
RAH-66“科曼奇”隱身直升機 據(jù)媒體報道,我國已經(jīng)開始研發(fā)新一代具有隱身作戰(zhàn)能力的武裝直升機。媒體援引中航工業(yè)集團總裁林左鳴的話稱,該武裝直升機的隱身能力將對解放軍的作戰(zhàn)模式起到“重塑作用”。目前在世界軍事強國中,還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有真正意義上的隱形直升機服役。那么,世界隱身直升機研制的現(xiàn)狀是什么樣的?都采用了哪些先進技術(shù)?請看科技日報特約專稿—— 近日,國產(chǎn)隱身直升機的報道引起廣泛關注。提起隱身直升機,很多人想起的是在2011年5月獵殺本·拉登行動中曝光的神秘直升機。這是世界范圍內(nèi)隱身直升機第一次投入使用。投入突襲本·拉登行動的神秘直升機為RUH-60,是“黑鷹”直升機的升級版,屬于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的最新生產(chǎn)批次,專門為高原突襲作戰(zhàn)提高了發(fā)動機功率,并追加了更多的特殊功能。 實際上,一些先進的直升機,如AH-64“阿帕奇”直升機、“虎”式直升機等只是采用局部措施降低可視性、減少紅外特征,并借助主動對抗提高其生存能力。只有波音/西科斯基曾經(jīng)投入巨資研制的RAH-66“科曼奇”才從整體上應用隱身原理進行全面、綜合的隱身設計,其后很多直升機隱身化的設計思路都對其進行了借鑒。 隱身直升機需突破多項技術(shù) 軍用直升機達到隱身目的,必須應用各種隱身技術(shù),運用各種手段降低自身的信號特征,使之難以被敵方目視、雷達、聲學和紅外等探測方法所發(fā)現(xiàn)、識別、跟蹤和攻擊,從而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并對敵實施有效打擊。 提高直升機的隱身性能,主要從機動隱蔽、使用隱身材料和各種隱身技術(shù)等方面綜合考慮,從隱身技術(shù)角度講主要包括:目視隱身、雷達隱身、紅外隱身和聲學隱身。 RAH-66“科曼奇”隱身直升機 一目視隱身。即通過減小機體外形尺寸、縮小旋翼直徑、采用單座椅或階梯式縱列雙座椅的窄機身設計,使機身細長,減少被敵方發(fā)現(xiàn)的概率;在機身上涂飾偽裝漆,使直升機色彩與背景接近,以適應在叢林地、草地和沙漠戈壁等特殊地形飛行時不被敵發(fā)現(xiàn)。 二是雷達隱身。即采用隱身外形設計,如多面體和曲面組成的窄機身設計,采用可收放式起落架、內(nèi)藏式彈艙,廣泛使用雷達吸波材料和復合材料,在槳轂和槳葉根部加裝整流罩,把發(fā)動機包藏在機身內(nèi),將進氣口設計成棱形等,有效降低直升機的雷達反射截面積,減少被雷達發(fā)現(xiàn)的概率。 三是紅外隱身。即加裝紅外抑制裝置,以降低直升機的紅外特征。主要是在尾噴管處加裝紅外檔板用以屏蔽紅外輻射;在尾噴管上噴涂放射性同位素用以吸收紅外線;采用異形尾噴管用以改變紅外輻射波長;采用新型霧化噴嘴,使燃油充分燃燒而減少紅外輻射等,以減少被敵方紅外探測系統(tǒng)發(fā)現(xiàn)和被敵紅外制導導彈擊中的可能。 四是聲學隱身。盡量減小直升機噪聲,是達到聲學隱身的基本要求。主要是通過采用大截面根尖比的多片主槳葉、槳尖后掠的低噪音旋翼系統(tǒng),使用低噪音動力裝置,采用無尾槳設計等,提高直升機的聲學隱身效果。 對雷達探測的隱身 一般來說,除了降低噪音和抑制紅外特征之外,隱形直升機還必須減少雷達反射截面。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的通常做法是將能產(chǎn)生回波的部分包裹起來,比如原來裸露的起落架改成可收放式的,原來外置的天線埋在機身之內(nèi),在機艙玻璃上鍍膜等等。而且由于特種作戰(zhàn)直升機往往在雷達盲區(qū)飛行,所以即便被發(fā)現(xiàn),由于采用了隱身設計也很難被跟蹤到。 RAH—66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比目前其他任何直升機的都小,僅為它們的1%。這么好的隱身性能主要是它采用了可隱身的外形,廣泛使用了復合材料和雷達干擾設備才具有的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