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:2016-03-24 11:50來源:中國通航網(wǎng) 作者:航空
|
在航行于南極冰海的“雪龍”號上,有一支精銳的“空中力量”:他們飛越長空,俯瞰海冰,為“雪龍”探路;他們來回飛行,運送隊員,為科考助力;他們起降頻繁,吊掛物資,為“雪龍”添翼……他們,就是中國南極科考隊中的直升機機組。 像繡花針一樣操作直升機 “風向80度,風速11米,貨物離大艙蓋高度50米,向左2米,保持,貨物高度離大艙蓋40米,30米……位置好,3米、2米、1米,貨物接地。”3月2日,南極普里茲灣,科考隊的“雪鷹12”直升機正在將一個從中山站吊來的長5米、寬4米的木箱,一點一點下放到“雪龍”號中部艙蓋板上。 甲板上,直升機機械師劉曉平,隨時通過電臺指揮調(diào)度,通報直升機與船體之間的高度和距離。空中,直升機機長李鳳山全神貫注,握緊手中的駕駛桿,仔細觀察并調(diào)整方位和高度,副駕駛梁高升嚴密監(jiān)控飛機的工作狀態(tài),并通過窗戶和反光鏡,不時提醒身邊的機長。 “最近處,旋翼與雪龍船上巨大的吊車吊臂之間大概只有5米,對直升機來說,這已是非常小的安全距離了。這種吊掛作業(yè)必須要求飛行員具備精湛的飛行技術(shù),就像繡花針一樣操作。”梁高升形容說。 在同事眼中,此次帶隊的機長李鳳山是一個“可以把直升機當?shù)踯囀沟娜宋?rdquo;。今年已經(jīng)57歲的李機長,曾是原空軍唯一的直升機獨立團的飛行員。1977年入伍,20歲出頭,就駕駛著國內(nèi)當時最先進的“米8”直升機,參加過對越自衛(wèi)反擊戰(zhàn),在云南前線運送傷員。 如今,李鳳山已是海直通航公司的總飛行師,每當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(wù),他仍一馬當先。2014年,他主動申請,參加了中國第6次北極科考,此次又再度請纓,前來南極,完成自己的極地心愿。 “在南極執(zhí)行飛行任務(wù),與國內(nèi)一般情況相比難度要大得多。”首飛南極,這位有著30多年經(jīng)驗的老飛行員表示,這里區(qū)域內(nèi)的小氣候變化很快,需要隨機應(yīng)變;同時在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里,沒有參照物,很難用肉眼判斷飛行高度。 吊掛作業(yè)是直升機飛行的高難度科目,受貨物重量、體積和迎風面的影響,直升機的操控性變差。尤其要在“雪龍”船邊近距離執(zhí)行吊掛作業(yè),直升機旋翼的下洗氣流遭遇船身容易產(chǎn)生紊亂,更是難上加難。 “在雪龍船上進行艙蓋吊掛作業(yè),首先直升機在靠近船身之前,必須盡可能穩(wěn)定貨物狀態(tài),小心翼翼地靠近船舷,時刻與船上吊車大吊臂保持安全距離,精確調(diào)整貨物落點,然后懸停,緩緩下降,操作動作要柔而準確,慎之又慎,出不得半點差錯。”李鳳山這樣說。 “安全起見,直升機必須逆風起降吊掛,有時‘雪龍’船隨海流漂動,起降風向變化,還必須調(diào)整船身方向。” “雪龍”停下的位置即“雪鷹”起飛的地方 特殊的自然環(huán)境,決定了南極科考是一場“海陸空”力量的共同接力,不僅需要遠航萬里的破冰船和爬坡過坎的雪地車,機動靈活的直升機更必不可少。 在“雪龍”號尾部的巨大機庫里,同時搭載了“雪鷹12”Ka-32型和“海豚”SA365N型兩架直升機,用于執(zhí)行人員運輸、貨物吊掛、后勤保障和科研支持等各項任務(wù)。“雪鷹12”是多功能中型直升機,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2.7噸,長于貨物吊掛,“海豚”相對小巧靈活,巡航速度快,主要用于人員運輸。兩架直升機共配備了8名機組成員,4名飛行員和4名機械師。 2015年12月3日,經(jīng)過連續(xù)2天艱難破冰,搭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隊的“雪龍”號,停泊在距離中山站23公里的普里茲灣陸緣冰區(qū)。探冰情況表明,今年陸緣冰的冰面積雪厚而松軟,海水侵入,無法通過雪地車進行冰面運輸?瓶缄牄Q定,采取掏箱作業(yè),將物資從集裝箱內(nèi)卸出,通過直升機吊掛形式吊運至中山站。 “雪龍”船停下腳步的位置,就是“雪鷹12”和“海豚”直升機起飛的地方。雪地車冰面運輸不能執(zhí)行,直升機吊掛的工作量幾乎翻倍,為了保證兩支內(nèi)陸考察隊準時出發(fā)和“雪龍”號及時離開,中山站卸貨作業(yè)只許成功。 科考隊上下全體動員,直升機組連續(xù)奮戰(zhàn),“雪鷹12”頻繁來回“雪龍”號與中山站和內(nèi)陸出發(fā)基地之間,共飛行了30架次,每一個架次往返5至6趟,共計運輸貨物553噸,人員204人次。 “在那8天時間之中,我們基本是從早上八點開始,最晚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二點,中間只有吃飯時,可以短暫休息一會。時間緊、任務(wù)重、密度大,人和直升機幾乎都達到了規(guī)定的最大工作量,終于順利完成任務(wù)。”李鳳山說。 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直升機 除了技術(shù)精湛的飛行員,直升機在南極的安全順利飛行,還離不開機械師的堅強保障和默契配合。 ——茫茫大海航行,船身隨著涌浪不斷擺動,他們承擔著艱巨的直升機維護保養(yǎng)工作。 “雪龍”號尾部的機庫是機械師劉曉平和寧濤每天的工作場所。每隔八小時,他們都要輪流到機庫,對直升機的固定情況和地面上的工具設(shè)備、電瓶、加油設(shè)施等進行檢查,排除任何安全隱患。 本次南極科考,“雪龍”號多次穿越西風帶,船身搖擺幅度可達十幾度。每當碰到較大風浪,機械師還要提高檢查頻率,白天隔四小時、晚上隔兩個小時檢查一次。 “對自己負責的每一項工作和檢查內(nèi)容,都要做到看到、摸到、聽到和嗅到。”寧濤說,“同事的生命和直升機的安全高于一切,機械師要像愛護自己眼睛一樣愛護直升機。” “每一次直升機航前安全檢查后放行,都需要我們簽字。簽字就意味著責任,所以不得有一絲的馬虎和僥幸心理。”劉曉平表示,責任心,是一名直升機機械師的工作生命線。 ——海冰吊掛作業(yè),直升機在船舷邊安全起降,離不開機械師的精準調(diào)度。 從全面細致的航前和航后檢查,到實時觀測和通報風向風速等信息,從吊掛貨物重量和順序的統(tǒng)籌協(xié)調(diào),到吊貨起降時用簡潔干練的術(shù)語來指揮協(xié)調(diào),機械師是飛行員不可或缺的默契搭檔。 “很多工作看似簡單,往往都是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次的訓練和磨合。”劉曉平說。在冰天雪地中工作,辛苦自不必說。“長時間站在海冰上,穿著厚厚的‘企鵝服’,來回摘掛鉤,一跑起來渾身冒汗,雪水灌到雪地靴里,冰冷刺骨。” |